Wu Chi-Yu 吳其育 » 它物紀 | August 2022

它物紀 | August 2022

 

 

它物紀:吳其育個展

展期| 2022.08.27 – 2022.10.22

開幕| 2022. 08.27 (六) 4:30 p.m.

地點| TKG+(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15B1

 

關於展覽:
它物是時間的標記,是生產敘事的群體認知既存的方法。人類作為當下世界的詮釋者,述說著自己與生態的關聯、與其他事物的關聯、與想像中祖先的關聯,並相信所有的既存事物之間都應該相互連接,透過他們的發現與詮釋將事物相連交織成網,同時顯現著其存在的時空段落,以及意義。但既存並非過往,而是生態圈的存有狀態,它們憑藉時間的孔洞而留存於現實之間,並隨著伴隨著孔洞的頻率時而形成、瓦解。

 

生態間的孔洞是察覺它物的方法:光線穿透樹葉間的縫隙而灑落在地面上,形成的影像並非當下的太陽,但也並不是已經消逝的時間,而是感知著恆星所散發的光線穿過葉隙而投射於地上,反射於視網膜上的時空。廣闊的森林在來自宇宙的光線路徑下如同一層薄膜,林中的孔洞是世界的通道,連接著地表與宇宙間的星體,人類以此觀念設計不同的孔洞來詮釋世界,這些詮釋世界的技術,並非由人類所發明,而是從既存的時間裡尋獲,在這段照亮地球與視網膜的塊狀時間(block time)中,詮釋在構思時就已經風化,它物所指的過往,是同時存在於當下與未來。

 

網路間的通道也是觀察它物的方法:訊號隨著時間的頻率在無數的介面中折射,並透過人類建造的矽晶圓叢林中產生世界,孔洞的樣貌詮釋著生物既有的立體視覺:自兩眼之間的間距到螢幕幅寬的標準,訊號是人類對世界的詮釋,在發送之初世界就已經形成,並透過跨越地表的網絡物物連接,但自介面中所見的當下並非世界,不是曾經閃爍的頻率,而是從訊號傳遞的端對端與系統維護的迭代間所形成的共時宇宙。詮釋形成於物物連結之前,既存,是影像時間的詮釋代稱,作為開創世界的技術,詮釋的內容先於世界而存在。

 

森林消失、網絡迭代,我們在封閉的空間取樣它物紀的痕跡,進入埋藏入地層的世界,人類以為時間的紀錄將被留存於地層之間,但地層的並非累積時間的儲藏室,而是生態之間的交換所,在它物的時代,沒有人類所認知的時間流動,但物物之間的連接、交換不曾停止。

 

 

 

《畫外音簡史》,聲音裝置,27分06秒,2022
與聲音演員陳彥鈞、聲音製作馮稚暝共同製作。

 

畫外音簡史是一個以podcast作為詮釋媒介的導覽節目,透過導讀與訪談來詮釋環境中的影像。本集邀長期合作的聲音演員陳彥鈞,於節目中共同推論,在畫面尚未出現的時空中,詮釋行為存在的意義,穿插著聲音演員的訪談,由畫外音的聲音本人來說明配音工作的過程及台灣配音產業的現況,節目透過一場畫外音演化歷程的推測,作為展覽中另一個版本的影像敘事。

 


《定居者觀影指南1-4》,多頻道錄像,Full HD,尺寸視現場空間而定,2022-
 

 

《定居者觀影指南1-4》,多頻道錄像,Full HD,尺寸視現場空間而定,2022-

 

定居者觀影指南為一個持續性的研究計畫,關注著人類在地表上的定居-移居行動對於生態所產生的影響,並延伸至人類的影像生產與生態所產生的交換關係。作品推測著一個可被設定變因詮釋的環境體系,從可以塑化為薄膜的樟腦開始,人類透過自然資源生產影像,並以樟樹林作為詮釋生態的媒介,再定義經開採下被改變的生態,藉此合理自己定居的敘事。計劃將東亞經濟史與自然資源墾殖的敘事關係展開,並透過非線性的時間軸線勾勒不同物種的生存樣貌,以及其與影像工程之間的連動關係。

 

 

 


《人族》,單頻道錄像,Full HD,雙聲道,16分04秒,2019

 


《人族》,單頻道錄像,Full HD,雙聲道,16分04秒,2019

 


《沙盒歷史》,隨機演算法,AxiDraw v3,代針筆,55 × 40.5 × 10 cm,2021-2022

 

作品從東亞人類與生物的遷徙移動的時間軸中,利用隨機函數生成的歷史事件組合。透過機械手臂繪製出每天不同的另類歷史拼圖,以圖示呈現事件之間的關聯,構成一系列多重歷史的聯想。

 

 


《發光半導體未來》,多頻道錄像裝置, 17分06秒, 2020